找到相关内容470篇,用时18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八触的辨析

    出现触相;二是专修气功治病法,由于气机发动,在转变病体的过程中,自然地出现触相。这二种触相都是好现象,能够治病及消除贪心、嗔心、昏睡、掉举(身心散动不安)、疑(对功法及师傅与本人的不相信)的,但不能...迷惑无知,糊涂昏沉。心智颠倒,这是由于邪愚所覆。反之,如思惟迅速,知见极利.心生邪觉,破坏三昧正定,这便是邪智所扰。  9.缚脱;动触发生时,等诸烦恼,覆蔽心识,无法解脱束缚,这是邪缚所。如在触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1156713.html
  • 禅’在佛教中的意义

    杜甫诗】虚空不离禅。  在佛教中,‘禅’的梵语为dhya^na,巴利语为jha^na。又作禅那、驮衍那、持阿那。意译作静虑(止他想,系念专注一境,正审思虑)、思惟修习、弃恶(舍欲界等一切诸恶)、...。禅,秦言思惟修。’法界次第曰:‘禅是西土音,此翻弃恶,能弃欲界等一切诸恶,故云弃恶,或翻功德丛林,或翻思惟修。’大乘义章十三曰:‘禅定者别名不同。略有七种:一名为禅,二名为定,三名三昧,四名正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160863.html
  • 内观法口诀

    苦不乐受。   六识:即眼识身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识身。   想行:受阴中的想受阴与行受阴。详见《选编》一、(一)2、(1) 第2段。   法观阴六处;察七觉支,四谛亲见。   :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。详见《选编》一、(七)1、入出息念定第3段。   阴:色受阴(取蕴)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受阴。详见《选编》一、(一)2.(1)名色。   六处:六内入处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374070.html
  • 简论佛学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

    。作为病因的烦恼包括七情致病的主要内容,造成人的性情偏颇,导致心身疾病。一般医生靠药物治疗,佛学医疾更多靠心,法眼识药,慈悲医病。《摩诃止观》中论述修习养性应具缘、弃、调事。“具缘”是指:持戒清净,衣食具足,闲居静处,息诸缘劳,近善知识;“弃”是指:弃贪欲,弃嗔,弃睡眠,弃掉悔,弃疑;“调事”指:调食, 调睡眠, 调身, 调息, 调心。这与中医养生八要诀异曲同工, 即“...

    曾祥丽 丁安伟 张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0776903.html
  • 如来的种子

    佛里转动自如了。 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,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:何等为如来种?(什么是如来的种子?)文殊说:有身为种,无明、有爱为种,贪、恙、痴为种,四颠倒为种,为种,六人为种,七识处为...

    林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1744869.html
  • 四念处的重要性

    时,而忘却觉察力,若能即刻“随顺觉”,那么就有即刻成就的功效,亦即身念处成就生理上不起紧张、行为上不慌乱,感受上不起情绪高低潮,心念上不攀缘欲、不生,法念处消毁自我与自我中心的妄见执著,从此培养...hetuka,只具有无贪、无嗔,但是没有无痴)生、无因(ahetuka,没有无贪、无嗔、无痴)生的人无法在当生证果。在印度大乘佛教经典(佛灭后四、百年才编辑)崛起之后,四念处被当成小乘法而不受重视,...

    張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048597.html
  • 生命力

    语言、行为中实际运作起来,而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品质与价值。 伤害生命力最厉害的莫过于“”:贪欲、嗔恚、昏沉、躁动不安、狐疑;这些是苦恼的根源,不管它们来得慢条斯理或来势汹汹,终归都是在侵蚀、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052806.html
  • 何谓“九住心”?

    禅定的殊胜。例如:看书时理解力慢慢增强,办事时精神较能集中,身也有了变化,心也能常处平静当中。所以身心之情绪变化皆能得到具体的改善。降服烦恼的力量也增强了,对于欲、三毒、男女相之诱惑等,亦能以静制动,不容易为外境所惑。   (6)寂静:“调顺”是克服外境的诱惑,到了“寂静”,是降伏发自内心的杂念。如:曾经看过的录影带、电影、杂志图片、或思念乡里、国家等寻思。──贪欲、嗔恚、惛沉睡眠、掉举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2353604.html
  • 心的比喻

    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。  (6)心如僮仆——心象僮仆,受到外界客尘的驱使,向外攀缘,产生种种的烦恼。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、,乃至有八万四千烦恼,这些都是蒙蔽我们的智慧,束缚我们的心灵,使我们的智慧...,到处去寻找草原。我们的心就象野鹿一样,难以抵抗欲六尘的诱惑,整天在声色犬马中忙忙碌碌。  (4)心如盗贼——佛经上经常把我们的身体比喻为一座村庄,根是门户,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,窃取我们辛苦积蓄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3553664.html
  • 论功德与菩萨道

    《净名经》佛道品云:“若见无为入正位者,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。”小乘根器故。又云:“有身为种,贪恋痴为种,四颠倒为种,为种,六入为种,七识处为种……以要言之,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,皆是佛种...

    王文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0260752.html